1996 年,沈向洋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毕业。他以为自己将像博士导师拉吉·瑞迪一样,成为一位教授,一路走下去成为终身教授。
不过随着他选择加入微软,路径由此分叉。他从华盛顿州雷德蒙德的微软研究院的研究员开始,一直做到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掌管了微软的「技术大本营」。世事如流,「种种选择推着自己走向了另外一条路」。
2019 年,他从工作了 23 年的微软隐退。在告别信中写道: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我觉得,已经是时候去开启一个新的篇章;去探寻超越微软、超越商业的新挑战;去思考为产业、为下一代计算科学领域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们,还能多做些什么。
从微软离开时,沈向洋是历史上职位最高的微软华人高管,也是美国国家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两院的外籍院士。随着担任清华双聘教授,小冰公司董事长,外界一直在猜测他的下一步会做什么。
11 月 22、23 两天,他的「新篇章」第一次正式亮相。人们看见了「超越微软、超越商业」的新存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沈向洋把人生的新事业,放到了中国,放到了深圳。
在 2021 IDEA 大会上,作为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携研究院的科学家向大家发布了六大产品。不同于常见的公司产品发布会,IDEA 的产品发布会被称作「创新展示会」,这也契合了 IDEA 的理念:国际化创新型研究机构。
AI 第三次浪潮以来,DeepMind、OpenAI 等非传统的研究机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既不属于高校科研体系,也不同于公司内部为研发产品而服务的研究部门。从技术突破和关键问题出发,它们做出了给整个领域带来启发的成果。
随着 AI 投资热浪远去,不少人似乎开始看衰 AI 产业化的能力。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金融、自动驾驶、制造业等领域,深刻的变革依旧在持续。沈向洋在创新展示会的最后说: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我们将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代与人工智能共成长的人类,我们是 AI 时代的原居民,必须探索、思考未来如何和人工智能共成长、共生存,这也是 IDEA 一直想做的事情。
沈向洋说:变革时代的科技创新,需要与之适应的制度与环境。如何孵化科技创新并惠及社会,IDEA 想探索新的可能性。
1876 年,贝尔发明了通话系统。两位在波士顿的日本学生试用时,激动地用通话系统说起了日语。事后,一个学生说:这个系统不得了,我们说日语它也能工作。现在的人们或许会觉得这个日本人好笑,因为我们知道通话系统能够传递各种声音,与使用者的语言无关。
这个故事恰恰可以佐证阿瑟·克拉克的名言: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这句来自科幻经典《2001 太空漫游》作者之口的话,常被引用以说明科技的颠覆性。
颠覆性技术打破了人们对世界的原有认知。它们往往发生在实验中,但是随着商业化走向生活,带来的广泛变革却具有更深远的「颠覆性」。
沈向洋分享了他自己对于创新的看法,创新至少有三个层次:科技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而归根到底,最具颠覆性的是能够影响到工作生活的科技创新。「实际对人类生活真正有影响的是把技术落地的东西」。
这种理念也体现在 IDEA 对研究的理解。它相信,最好的研究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最终惠及广大企业和受众。它给自己的使命是「立足社会需求,研发颠覆式创新技术并回馈社会,让更多的人从数字经济发展中获益。」
从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就已经开始。想让 AI 促进数字经济,需要与垂直产业结合,IDEA 首先选择了工业、金融、医疗三个方向。在沈向洋看来,经历过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前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智能化」。
在 IDEA 工业 AI 研究中心主任贾佳亚看来,「智造革命」和此前的电气革命、信息革命一样,能够普惠与之相关的所有行业。「机器开始像人一样不断地去思考,在生产过程中的效率、成本、环节、流程,这些过程全会被机器不断地提升。」
作为创业者,贾佳亚是思谋科技的创始人,但他也是 IDEA 工业 AI 研究中心的主任,参与到这样一个新形态的研究院之中。贾佳亚在职业上经历了从高校教授、大公司研究部门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他深知技术创新需要必要的学术氛围,也需要更多的优秀大脑在更多场景中的共同思考。这也是他加入 IDEA 的重要原因。
沈向洋说:我理解初创企业短期肯定要聚焦于现有产品。但是公司要做成功,在未来的道路上一定有一些大的技术问题肯定绕不过去,所以应该尽早布局,在技术的深层探索上,IDEA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共同推动模式。
科技发源于实验室,经产业走向社会。要推动对社会有益的 AI 技术创新,发展路径上的不同环节需要更好地交流合作。创新型的研究机构,能够扮演一个「容器」的角色,提供足够开放的场域,让各种模式的合作发生。
IDEA 的创新研究院本身是一种制度上的探索。大会现场,研究院与万科、美团、九坤三家企业签约,成立联合实验室。三个实验室分别聚焦智慧城市、低空物流、金融风险防范不同领域。
除此之外,IDEA 还创新性地提出 CTO 工作室合作计划,旨在与全世界顶尖的技术型独角兽企业 CTO,或具有资深技术背景的 CEO,携手解决研产脱轨问题。目前,研究院已经与六个科技企业达成合作(数说故事、氪信科技、视见睿来;晶泰科技、一流科技、翼方健数)。
沈向洋说,在 IDEA 研究院这样新型、开放的国际性研发机构,我们要证明自己可以做到,能够有规模的从技术到产品、从市场到商业,真正的打造创新的「产业和研究的正循环」。
去年夏天,沈向洋在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前沿研讨会上做了《从深度学习到深度理解》的演讲。结尾时他强调:接下来 5 年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突破的时候,肯定可以做出很多了不起的成果。
如今,在 IDEA 数字经济研究院一年之际,已经围绕 AI 技术,面向不同领域,建立了六大研究中心:AI 金融与深度学习中心、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研究中心、AI 平台技术研究中心、AI 安全普惠系统研究中心、认知计算机与自然语言研究中心、工业 AI 研究中心。创新展示会上发布的产品,就出自这六大研究中心。
在产品发布前,沈向洋回顾了几十年来人工智能几起几落的历程。2016 年 AlphaGo 击败顶尖棋手李世石,如横空出世一般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也让「深度学习」的力量家喻户晓。而这背后是科学家们接力式的研究。
1956 年的达特茅斯会议诞生了「人工智能」这一领域,之后计算机学家一直希望机器能够在「下棋」上赢过人类。达特茅斯会议参会者、人工智能鼻祖之一约翰·麦卡锡在 1968 年就和人打赌:十年内,人工智能就能够在国际象棋上超过人类。
在这个赌上,他输得很惨。不过在 1997 年,IBM 的深蓝系统击败了当时的国际象棋冠军。深蓝系统的打造者徐峰雄在 2003 年前往沈向洋所在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沈向洋鼓励徐雄峰继续挑战围棋,徐雄峰表示用硬件的思路没有办法实现。这一难题,最终被 DeepMind 用算法的思路解决。
沈向洋鼓励年轻人: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永远有新的 idea 出来。所以我们永远不应该放弃,想到的问题总是有机会来做的。
站在如今的时间点上,沈向洋向人们分享了三个趋势:
第一,从摩尔定律到黄氏定律。过去,摩尔定律下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驱动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如今,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大胆预测 GPU 将推动 AI 性能实现逐年翻倍;未来,黄氏定律能否代替摩尔定律,引领几十年芯片行业的发展,值得关注。
第二,从聚焦计算结果到重视计算过程。深度学习的出现,打通了各行各业的界限阻隔,同时计算也远超工具范畴成为了平台,引发人们对于计算过程是否公开透明、安全隐私的担忧和重视。
第三,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中国的 AI 科技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未来发展还需要培养、积累更多的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
此次 IDEA 发布的六大产品中,在金融、医疗领域,IDEA 分别发布了两款产品「BIOS 医疗知识图谱」、「FinRL Meta」。这两款产品分别深入不同的领域,打造「医学智能辞海」、「金融超脑」。关于这两款产品沈向洋介绍,IDEA 研究院成立第一天就成立了金融 AI 部门,「今天有很多机会让我们用 AI 解决金融方面非常困难的问题」;目前用搜索引擎搜出的医学知识往往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疗健康知识图谱质量不尽如人意。IDEA 做的「医学辞典」已经收录了 407 万的核心医学概念,保证准确,同时还提供 API 开放接口,让知识图谱能够支持更多场景。
还有四款产品紧紧围绕三大趋势:「封神榜大模型家族」、「墨群 KaaS 区块链服务平台」与「安全协处理器 SPU」、「ReadPaper 论文阅读平台」。
「封神榜大模型家族」包括 13 亿参数 BERT 模型「二郎神」,35 亿参数的医疗领域大模型「余元」等五个模型。沈向洋介绍「今天很多研究的课题是有算力以后才能做的,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大模型」,IDEA 开源的大模型系列,能够让高校、小公司和一些传统公司,能够获取算力资源进行研究。
「墨群 KaaS 区块链服务平台」是一个新型区块链系统,叫做合约即服务平台 (Contract-As-A-Service, KaaS)。它的目标是让计算能够公开透明;「安全协处理器 SPU」是一个硬件产品,可以让参与计算的各方把独自加密的数据送到硬件内部,从而保障计算时数据不会被泄密。
「ReadPaper 论文阅读平台」希望打造专业的学术交流社区,同时发布的还有「沈老师带你读论文」系列视频。在每期视频中,沈向洋都会与一位计算机视觉的大咖,在对谈中详聊一篇文论背后的思想。这些做法都是希望从阅读论文的科研基本功开始,提升科研人才的生产力。
发布会之后的「院士圆桌」上,沈向洋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和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一起聊了聊如何促进科技创新。
三位都有在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的管理经历,从环境、制度、人才培养的视角做了许多分享。
王坚回顾做阿里云的经验,强调了看似简单的法则:Focus and Patience(专注与耐心)。他解释,没有 focus,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许多人说自己有热情,其实觉得有点机会而已,并不是真正的热情。耐心建立于专注的基础上,「只有能够专注的人,才有资本说要耐心」。
倪明选谈到如何在办好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最难是制度的创新」,「科大有好的传统就是创新,学校里愿意接受各种新的观念」,并表示,学校不会以「优青」、「杰青」评估标准做评估指标,「我们需要一个更清新的理念」。
看得出来,这两位都是 IDEA 坚定的同行者。无论是王坚院士做梦溪论坛、还是倪校长做港科大(广州),都是想为创新提供更好的发生容器。聊天中传达出的创新理念,与沈向洋在创新展示上介绍 IDEA 数字经济研究院时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样的单位没有编制,没有任何 guarantee future(担保的未来),我们需要以自己的努力创造未来」。
沈向洋曾对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说:从微软退休后,思考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确实看似有很多选择,但他很快觉得其实选择一点也不复杂,「还是要做一些促进产学研有效融合,真正推动技术落地的东西。」
这个意义上,IDEA 研究院就是沈向洋的选择。一个创新的研究院模式:从技术进步出发,孵化高科技企业,培养人才,对经济社会做出贡献。这是他「科学家创业」的起点。
沈向洋的「退休」,最终把自己变成了像「创业者」一样忙碌的人。他倒是觉得干劲十足,他在演讲中说,要实现心中的 IDEA,最终就是要「科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素质、创业者的精神」来推动。
本文转载编辑自极客公园
1996 年,沈向洋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毕业。他以为自己将像博士导师拉吉·瑞迪一样,成为一位教授,一路走下去成为终身教授。
不过随着他选择加入微软,路径由此分叉。他从华盛顿州雷德蒙德的微软研究院的研究员开始,一直做到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掌管了微软的「技术大本营」。世事如流,「种种选择推着自己走向了另外一条路」。
2019 年,他从工作了 23 年的微软隐退。在告别信中写道: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我觉得,已经是时候去开启一个新的篇章;去探寻超越微软、超越商业的新挑战;去思考为产业、为下一代计算科学领域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们,还能多做些什么。
从微软离开时,沈向洋是历史上职位最高的微软华人高管,也是美国国家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两院的外籍院士。随着担任清华双聘教授,小冰公司董事长,外界一直在猜测他的下一步会做什么。
11 月 22、23 两天,他的「新篇章」第一次正式亮相。人们看见了「超越微软、超越商业」的新存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沈向洋把人生的新事业,放到了中国,放到了深圳。
在 2021 IDEA 大会上,作为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携研究院的科学家向大家发布了六大产品。不同于常见的公司产品发布会,IDEA 的产品发布会被称作「创新展示会」,这也契合了 IDEA 的理念:国际化创新型研究机构。
AI 第三次浪潮以来,DeepMind、OpenAI 等非传统的研究机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既不属于高校科研体系,也不同于公司内部为研发产品而服务的研究部门。从技术突破和关键问题出发,它们做出了给整个领域带来启发的成果。
随着 AI 投资热浪远去,不少人似乎开始看衰 AI 产业化的能力。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金融、自动驾驶、制造业等领域,深刻的变革依旧在持续。沈向洋在创新展示会的最后说: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我们将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代与人工智能共成长的人类,我们是 AI 时代的原居民,必须探索、思考未来如何和人工智能共成长、共生存,这也是 IDEA 一直想做的事情。
沈向洋说:变革时代的科技创新,需要与之适应的制度与环境。如何孵化科技创新并惠及社会,IDEA 想探索新的可能性。
1876 年,贝尔发明了通话系统。两位在波士顿的日本学生试用时,激动地用通话系统说起了日语。事后,一个学生说:这个系统不得了,我们说日语它也能工作。现在的人们或许会觉得这个日本人好笑,因为我们知道通话系统能够传递各种声音,与使用者的语言无关。
这个故事恰恰可以佐证阿瑟·克拉克的名言: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这句来自科幻经典《2001 太空漫游》作者之口的话,常被引用以说明科技的颠覆性。
颠覆性技术打破了人们对世界的原有认知。它们往往发生在实验中,但是随着商业化走向生活,带来的广泛变革却具有更深远的「颠覆性」。
沈向洋分享了他自己对于创新的看法,创新至少有三个层次:科技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而归根到底,最具颠覆性的是能够影响到工作生活的科技创新。「实际对人类生活真正有影响的是把技术落地的东西」。
这种理念也体现在 IDEA 对研究的理解。它相信,最好的研究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最终惠及广大企业和受众。它给自己的使命是「立足社会需求,研发颠覆式创新技术并回馈社会,让更多的人从数字经济发展中获益。」
从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就已经开始。想让 AI 促进数字经济,需要与垂直产业结合,IDEA 首先选择了工业、金融、医疗三个方向。在沈向洋看来,经历过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前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智能化」。
在 IDEA 工业 AI 研究中心主任贾佳亚看来,「智造革命」和此前的电气革命、信息革命一样,能够普惠与之相关的所有行业。「机器开始像人一样不断地去思考,在生产过程中的效率、成本、环节、流程,这些过程全会被机器不断地提升。」
作为创业者,贾佳亚是思谋科技的创始人,但他也是 IDEA 工业 AI 研究中心的主任,参与到这样一个新形态的研究院之中。贾佳亚在职业上经历了从高校教授、大公司研究部门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他深知技术创新需要必要的学术氛围,也需要更多的优秀大脑在更多场景中的共同思考。这也是他加入 IDEA 的重要原因。
沈向洋说:我理解初创企业短期肯定要聚焦于现有产品。但是公司要做成功,在未来的道路上一定有一些大的技术问题肯定绕不过去,所以应该尽早布局,在技术的深层探索上,IDEA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共同推动模式。
科技发源于实验室,经产业走向社会。要推动对社会有益的 AI 技术创新,发展路径上的不同环节需要更好地交流合作。创新型的研究机构,能够扮演一个「容器」的角色,提供足够开放的场域,让各种模式的合作发生。
IDEA 的创新研究院本身是一种制度上的探索。大会现场,研究院与万科、美团、九坤三家企业签约,成立联合实验室。三个实验室分别聚焦智慧城市、低空物流、金融风险防范不同领域。
除此之外,IDEA 还创新性地提出 CTO 工作室合作计划,旨在与全世界顶尖的技术型独角兽企业 CTO,或具有资深技术背景的 CEO,携手解决研产脱轨问题。目前,研究院已经与六个科技企业达成合作(数说故事、氪信科技、视见睿来;晶泰科技、一流科技、翼方健数)。
沈向洋说,在 IDEA 研究院这样新型、开放的国际性研发机构,我们要证明自己可以做到,能够有规模的从技术到产品、从市场到商业,真正的打造创新的「产业和研究的正循环」。
去年夏天,沈向洋在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前沿研讨会上做了《从深度学习到深度理解》的演讲。结尾时他强调:接下来 5 年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突破的时候,肯定可以做出很多了不起的成果。
如今,在 IDEA 数字经济研究院一年之际,已经围绕 AI 技术,面向不同领域,建立了六大研究中心:AI 金融与深度学习中心、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研究中心、AI 平台技术研究中心、AI 安全普惠系统研究中心、认知计算机与自然语言研究中心、工业 AI 研究中心。创新展示会上发布的产品,就出自这六大研究中心。
在产品发布前,沈向洋回顾了几十年来人工智能几起几落的历程。2016 年 AlphaGo 击败顶尖棋手李世石,如横空出世一般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也让「深度学习」的力量家喻户晓。而这背后是科学家们接力式的研究。
1956 年的达特茅斯会议诞生了「人工智能」这一领域,之后计算机学家一直希望机器能够在「下棋」上赢过人类。达特茅斯会议参会者、人工智能鼻祖之一约翰·麦卡锡在 1968 年就和人打赌:十年内,人工智能就能够在国际象棋上超过人类。
在这个赌上,他输得很惨。不过在 1997 年,IBM 的深蓝系统击败了当时的国际象棋冠军。深蓝系统的打造者徐峰雄在 2003 年前往沈向洋所在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沈向洋鼓励徐雄峰继续挑战围棋,徐雄峰表示用硬件的思路没有办法实现。这一难题,最终被 DeepMind 用算法的思路解决。
沈向洋鼓励年轻人: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永远有新的 idea 出来。所以我们永远不应该放弃,想到的问题总是有机会来做的。
站在如今的时间点上,沈向洋向人们分享了三个趋势:
第一,从摩尔定律到黄氏定律。过去,摩尔定律下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驱动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如今,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大胆预测 GPU 将推动 AI 性能实现逐年翻倍;未来,黄氏定律能否代替摩尔定律,引领几十年芯片行业的发展,值得关注。
第二,从聚焦计算结果到重视计算过程。深度学习的出现,打通了各行各业的界限阻隔,同时计算也远超工具范畴成为了平台,引发人们对于计算过程是否公开透明、安全隐私的担忧和重视。
第三,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中国的 AI 科技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未来发展还需要培养、积累更多的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
此次 IDEA 发布的六大产品中,在金融、医疗领域,IDEA 分别发布了两款产品「BIOS 医疗知识图谱」、「FinRL Meta」。这两款产品分别深入不同的领域,打造「医学智能辞海」、「金融超脑」。关于这两款产品沈向洋介绍,IDEA 研究院成立第一天就成立了金融 AI 部门,「今天有很多机会让我们用 AI 解决金融方面非常困难的问题」;目前用搜索引擎搜出的医学知识往往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疗健康知识图谱质量不尽如人意。IDEA 做的「医学辞典」已经收录了 407 万的核心医学概念,保证准确,同时还提供 API 开放接口,让知识图谱能够支持更多场景。
还有四款产品紧紧围绕三大趋势:「封神榜大模型家族」、「墨群 KaaS 区块链服务平台」与「安全协处理器 SPU」、「ReadPaper 论文阅读平台」。
「封神榜大模型家族」包括 13 亿参数 BERT 模型「二郎神」,35 亿参数的医疗领域大模型「余元」等五个模型。沈向洋介绍「今天很多研究的课题是有算力以后才能做的,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大模型」,IDEA 开源的大模型系列,能够让高校、小公司和一些传统公司,能够获取算力资源进行研究。
「墨群 KaaS 区块链服务平台」是一个新型区块链系统,叫做合约即服务平台 (Contract-As-A-Service, KaaS)。它的目标是让计算能够公开透明;「安全协处理器 SPU」是一个硬件产品,可以让参与计算的各方把独自加密的数据送到硬件内部,从而保障计算时数据不会被泄密。
「ReadPaper 论文阅读平台」希望打造专业的学术交流社区,同时发布的还有「沈老师带你读论文」系列视频。在每期视频中,沈向洋都会与一位计算机视觉的大咖,在对谈中详聊一篇文论背后的思想。这些做法都是希望从阅读论文的科研基本功开始,提升科研人才的生产力。
发布会之后的「院士圆桌」上,沈向洋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和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一起聊了聊如何促进科技创新。
三位都有在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的管理经历,从环境、制度、人才培养的视角做了许多分享。
王坚回顾做阿里云的经验,强调了看似简单的法则:Focus and Patience(专注与耐心)。他解释,没有 focus,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许多人说自己有热情,其实觉得有点机会而已,并不是真正的热情。耐心建立于专注的基础上,「只有能够专注的人,才有资本说要耐心」。
倪明选谈到如何在办好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最难是制度的创新」,「科大有好的传统就是创新,学校里愿意接受各种新的观念」,并表示,学校不会以「优青」、「杰青」评估标准做评估指标,「我们需要一个更清新的理念」。
看得出来,这两位都是 IDEA 坚定的同行者。无论是王坚院士做梦溪论坛、还是倪校长做港科大(广州),都是想为创新提供更好的发生容器。聊天中传达出的创新理念,与沈向洋在创新展示上介绍 IDEA 数字经济研究院时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样的单位没有编制,没有任何 guarantee future(担保的未来),我们需要以自己的努力创造未来」。
沈向洋曾对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说:从微软退休后,思考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确实看似有很多选择,但他很快觉得其实选择一点也不复杂,「还是要做一些促进产学研有效融合,真正推动技术落地的东西。」
这个意义上,IDEA 研究院就是沈向洋的选择。一个创新的研究院模式:从技术进步出发,孵化高科技企业,培养人才,对经济社会做出贡献。这是他「科学家创业」的起点。
沈向洋的「退休」,最终把自己变成了像「创业者」一样忙碌的人。他倒是觉得干劲十足,他在演讲中说,要实现心中的 IDEA,最终就是要「科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素质、创业者的精神」来推动。
本文转载编辑自极客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