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听见我们的声音

2024 IDEA 大会上,“AI for Science:科研前沿与落地实践”圆桌论坛邀请了清华大学天文系副主任蔡峥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刘铁岩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温书豪北京分子之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许锦波,以及IDEA 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技术官幺宝刚,在 AI for Science 逐步揭开的面纱中,分享洞察。本场论坛由IDEA 研究院首席发展官王丹薇主持。

从基础理论创新到系统性实验替代,AI 正从解决单点问题向全流程赋能迈进。在大模型的推动下,研究者得以空前地模拟复杂系统、揭示未知规律。从蛋白质结构预测、到黑洞成像研究,人工智能俨然已让科学的探索,到达了全新地平线。

如何定义 AI for Science,想象力的尽头是什么?


(从左到右)IDEA 研究院首席发展官王丹薇、清华大学天文系副主任蔡峥、IDEA 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技术官幺宝刚、分子之心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许锦波、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刘铁岩、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温书豪。

定义 AI for Science
从加速器到新宇宙学理论

科学研究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而人工智能在背后驱动着什么?

从“修铲子”的角度,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刘铁岩认为在现实层面,人工智能可能会将现实世界的实验无缝迁移至数字领域,让研究方法有了根本性进化。“我的角度看,这个机会就是用 AI 技术系统性地替代科学仿真和科学实验。”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温书豪认为,AI 在实现“人”无“我”有。“比如在药物研发中,人工智能可以想到人类所不能想象的分子,在人类尚未掌握的化学空间中,找到符合要求的材料或药物。”

对于 AI 解决人类最紧迫问题中的潜力,分子之心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许锦波认为,本质上,人类生存面临的两大问题在驱动着各个学科的发展。“短期来说,是用 AI 研究生命科学,即人类的生命健康。长期来说,是在浩瀚宇宙中,人类的繁衍。”

AI 颠覆科学的潜力,目前还难以完全洞察。清华大学天文系副主任蔡峥设想,若 AI 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聪明,“但这个时候唯独不给 AI 天文方面的知识,让它构建新的宇宙学理论。它构建出的新理论,与传统宇宙学理论是否有颠覆性的区别?它是否可以知道怎么去未来、怎么回到过去?”

除了 AI for Science,“Science for AI”也深意无穷。IDEA 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技术官幺宝刚提出,尽管大模型已展现了远超传统深度学习技术的能力,但我们对大模型为什么会表现出“智能”,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在过去的科学学科里,还没有存在过有这么强大的工具、但与此同时,我们对它后面的原理又知之甚少的情况。”

人工智能下一步的终极设想

曾几何时,计算机弈棋是对智能的遥远幻想。随着计算机博弈的兴起和“深蓝”(Deep Blue,1997 年击败世界象棋冠军的超级计算机)打败人类,幻想照入现实。

起源于上世纪 50 年代的语音识别研究,曾深陷传统技术的瓶颈。而后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语音识别技术腾飞,以至如今,已是落地千行百业的成熟技术。

如此往复。我们在智能的道路上走的每一步,都从幻想逐步落地在现实。智能的下一步,是什么?

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的循环中,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校正,已展现出切实的能力。刘铁岩认为,根本性颠覆的奇点,在于“AI 某一天可以能做到无监督、全自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是真正拥有了全自动的科学发现能力。”

“把世界上所有的数据都喂给了 AI,AI 是不是就会有智能,或者说,代表了智能?”幺宝刚提出。他认为,找到 AI 背后的科学道理,是接下来更好地把人工智能应用到基础科学里的核心燃料。

宇宙的构成要素不外乎物质、能量和信息。温书豪提出了一个设想,即 AI 是否有朝一日能成为宇宙中物质、能量与信息交互的主宰者。“有没有一天,AI 能创造一个统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最优策略?

人工智能的能量,不仅在于其实质性推动着科学与社会的融合,更因其携带着人类的梦想,和对未来世界的想象。

2024 IDEA大会 | AI for Science:科研前沿与落地实践

日期:2024-11-28
  • 分享:
嘉宾精彩洞察回顾

2024 IDEA 大会上,“AI for Science:科研前沿与落地实践”圆桌论坛邀请了清华大学天文系副主任蔡峥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刘铁岩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温书豪北京分子之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许锦波,以及IDEA 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技术官幺宝刚,在 AI for Science 逐步揭开的面纱中,分享洞察。本场论坛由IDEA 研究院首席发展官王丹薇主持。

从基础理论创新到系统性实验替代,AI 正从解决单点问题向全流程赋能迈进。在大模型的推动下,研究者得以空前地模拟复杂系统、揭示未知规律。从蛋白质结构预测、到黑洞成像研究,人工智能俨然已让科学的探索,到达了全新地平线。

如何定义 AI for Science,想象力的尽头是什么?


(从左到右)IDEA 研究院首席发展官王丹薇、清华大学天文系副主任蔡峥、IDEA 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技术官幺宝刚、分子之心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许锦波、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刘铁岩、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温书豪。

定义 AI for Science
从加速器到新宇宙学理论

科学研究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而人工智能在背后驱动着什么?

从“修铲子”的角度,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刘铁岩认为在现实层面,人工智能可能会将现实世界的实验无缝迁移至数字领域,让研究方法有了根本性进化。“我的角度看,这个机会就是用 AI 技术系统性地替代科学仿真和科学实验。”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温书豪认为,AI 在实现“人”无“我”有。“比如在药物研发中,人工智能可以想到人类所不能想象的分子,在人类尚未掌握的化学空间中,找到符合要求的材料或药物。”

对于 AI 解决人类最紧迫问题中的潜力,分子之心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许锦波认为,本质上,人类生存面临的两大问题在驱动着各个学科的发展。“短期来说,是用 AI 研究生命科学,即人类的生命健康。长期来说,是在浩瀚宇宙中,人类的繁衍。”

AI 颠覆科学的潜力,目前还难以完全洞察。清华大学天文系副主任蔡峥设想,若 AI 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聪明,“但这个时候唯独不给 AI 天文方面的知识,让它构建新的宇宙学理论。它构建出的新理论,与传统宇宙学理论是否有颠覆性的区别?它是否可以知道怎么去未来、怎么回到过去?”

除了 AI for Science,“Science for AI”也深意无穷。IDEA 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技术官幺宝刚提出,尽管大模型已展现了远超传统深度学习技术的能力,但我们对大模型为什么会表现出“智能”,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在过去的科学学科里,还没有存在过有这么强大的工具、但与此同时,我们对它后面的原理又知之甚少的情况。”

人工智能下一步的终极设想

曾几何时,计算机弈棋是对智能的遥远幻想。随着计算机博弈的兴起和“深蓝”(Deep Blue,1997 年击败世界象棋冠军的超级计算机)打败人类,幻想照入现实。

起源于上世纪 50 年代的语音识别研究,曾深陷传统技术的瓶颈。而后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语音识别技术腾飞,以至如今,已是落地千行百业的成熟技术。

如此往复。我们在智能的道路上走的每一步,都从幻想逐步落地在现实。智能的下一步,是什么?

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的循环中,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校正,已展现出切实的能力。刘铁岩认为,根本性颠覆的奇点,在于“AI 某一天可以能做到无监督、全自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是真正拥有了全自动的科学发现能力。”

“把世界上所有的数据都喂给了 AI,AI 是不是就会有智能,或者说,代表了智能?”幺宝刚提出。他认为,找到 AI 背后的科学道理,是接下来更好地把人工智能应用到基础科学里的核心燃料。

宇宙的构成要素不外乎物质、能量和信息。温书豪提出了一个设想,即 AI 是否有朝一日能成为宇宙中物质、能量与信息交互的主宰者。“有没有一天,AI 能创造一个统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最优策略?

人工智能的能量,不仅在于其实质性推动着科学与社会的融合,更因其携带着人类的梦想,和对未来世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