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听见我们的声音

精彩摘录

沈向洋:“ 真正要做出了不起的科研还是要趁早,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下一代人。”

王 坚:“ Focus and Patience,我个人觉得没有Focus,实际上是因为你不知道做什么,只有能够专注的人,才有资本说要耐心。”

倪明选:“ 老师带学生,现在你是我学生,将来是终生的朋友。”

沈向洋(左)、王坚(中)、倪明选(右)

以下文字经大会现场分享内容整理而成:

沈向洋:倪校长,您现在在创业,成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您给我们介绍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什么样的大学,以及最新的办学思路?

倪明选:我们一直在反思国家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到底该怎么培养。如果只是简单的复制香港校区现有还不错的学科,例如计算机、物理等到广州去,意义并不大。实际上,目前清水湾港科大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法人独立、财务独立,两校平等,在这一框架下我们提出“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以交叉学科为主,在教学、科研、知识转移上完全密切合作,两校老师、学生筛选的标准是一样的,不会产生竞争关系。我们鼓励两校合作,打破条框限制。

我一直鼓励老师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主动学习能力,但现实情况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这将是我们教学最大的改革。而知识转移该怎么做是我们另外一个思考的要点,良好的产学合作是我们需要构思的问题。

沈向洋:倪校长到现在号称闭关弟子已经收完了,您培养了这么多优秀的学生,还有很多也在深圳。作为校长、教授,今天和我们分享下培养学生的一些心得。

倪明选:最近我都是在同Harry合带学生。老师带学生要花心思在里面,当我没有时间带学生,我就宁可不带。我想老师跟学生是一个终身的责任。现在很多老师不可否认训练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他写一些文章,帮助他快速Promotion。我觉得这个老师是失职的,他没有教学生真的在未来生存的技巧,包含怎么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讲清楚,很多老师都没有做到。老师带学生,现在你是我学生,将来是终生的朋友。我希望未来帮他们规划更好的前程,做研究只是其中之一,为人处事待物都很重要。

(沈向洋对话倪明选,谈下一代AI研产力量的培养)

科大有好的传统就是创新,学校里愿意接受各种新的观念,学校绝不会仅仅以“帽子“作为我们评估的指标,Be open-minded非常重要,对我们而言,永远接受不同新的观念。

沈向洋:今天我们在深圳福田,边上是深圳河,对面就是香港。近阶段有很多政策出台,港澳和内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于深港的合作,特别是科技和人才方面,您看到的机会和挑战,跟我们分享下。

倪明选:我常常讲一个东西,创新蛮好讲的,技术创新也不是那么难的,最难的是制度的创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实是希望港澳深度融合大湾区的发展,我们都看得很清楚,在湾区里都希望帮助港澳一起做,之间有更多密切的结合。

事实上,对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我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让资源双向交流。将来在广州校区的老师学生可以随时到清水湾去,清水湾的老师学生可以随时到广州来。我希望这是自动融合,而不是强迫性的。

沈向洋:校长刚提到非常重要的观点,我非常认同,我觉得做科研最了不起的是打造科研的环境,这点我想请王院士也谈谈,您在阿里做得非常好,掌管阿里技术发展的路线,培养一批非常年轻的人才,包括想搞梦溪论坛的新思路,给大家介绍您最近思考的问题?

王坚:到最近想做的梦溪论坛,其实非常符合IDEA的出发点,就是一些小的想法怎么变成一些大的事情,这里面是最基本的观察。大家一说人工智能,都会说一句话“都是达特茅斯开会讨论出来的。”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会议是由10个人花了7000美元,开了8周出来的。当时他们跟洛克菲勒基金会申请了19000美金,没有获批,最后批了7000美元。只有10个人,愿意待8个星期,只花掉7000美金,如果把这三个点作为前提,今天全世界这样的活动都很少。我个人觉得讨论不出人工智能,是因为那三个前提没有被满足,今天,最重要的是大家静下心来讨论8个星期的会,这是所有创新的基础。

沈向洋:插一句,还有一个数字很惊人,就是那10个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2-33岁,真正要做出了不起的科研还是要趁早,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下一代人。

王坚:当时主持会议的是约翰·麦卡锡,当时只有28岁。当时年纪最大的那个人只有40岁,就是香农。香农为什么去?不是因为他有名,就是因为约翰·麦卡锡是他的学生,老师跟着学生去。今天Harry经常做这样的事情,特别是Harry今天创新展示会结尾时讲有创业精神的政府,这样的活动就是要有这样的创业精神才可以打造出来的。所以我想做一个事情,找一个地方,这个地方适合大家待下8个星期。我个人觉得当时港科大是一个大家愿意在那儿待很长时间的,现在你在很多酒店去,待不到8个星期,待两天一定会走。我想办的梦溪论坛不是论坛,它是一个容器,希望别人来讨论这个问题,核心的是要大家在一起,要非常深入的讨论。当时爱因斯坦能够讨论相对论,是因为爱因斯坦和玻尔两个人本身认识的程度、对思想了解的程度是非常非常深的。IDEA里,我看到了很多人有这样的深度,所以我今天一上午听了以后还是很兴奋的。我经常讲,好的科学发现,这两个人一定要非常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深度讨论,才能真正讨论出问题来。

(王坚:要彼此深入地了解和讨论,才能谈出问题来)

沈向洋:谢谢王坚院士。你刚刚讲到深度讨论,我很认同。当时我们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时一直讲的观点是,要做出新的了不起的科研的东西,在对方讲了一个观点后,你如果讲“Yes”,就没有新的信息了,一定要讲“No”,这才是很重要的。

回到技术和机制上,请王院士分享下在阿里云整个研发过程中,是怎么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它打造成全世界前三大,跟大家分享一下经历。

王坚:我相信做一件事情,一些非常小的原始的不一样的东西是很关键的,但你做成时这些东西可能大家看不到。我想表达的是你还是要有一些最基本的Fundamental,是你自己的想法,一件事情才做得成。所以后面这影响了我们的架构。

当时在MSRA跟沈向洋说过一件事情,到今天为止都是非常简单的法则,每个人都做得的到的,就是Focus and Patience(专注与耐心)。我自己做阿里云时也体会到这两件事情的帮助。做研究也好,做事情也好,很少人会理解什么叫Focus,什么叫Patience。我解读一下,我个人觉得没有Focus,实际上是你不知道做什么。只有能够专注的人,才有资本说要耐心。这个耐心在我看来以什么为Cycle?基本上每十年为一个Cycle。因为技术创新还是有Cycle的。

再回到沈向洋讲的精神层面,到今天为止,我都不知道,比如波音787的总设计师是谁,但我知道波音747的总设计师是谁。我们过去都知道一些有名的大学校长是谁,但慢慢的大家都知道这个大学,不知道这个校长。这是问题的开始,就说明它最创新的原动力没有了。

沈向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讲起榜样,我以前在美国工作时,我的前任老板史蒂夫·鲍尔默,鲍尔默非常了不起,非常成功也非常聪明。有一次我跟他出差时,他很认真的问我,他说Harry,我最近在学习中国叫孔子的人,中国历史上对孔子非常尊重,我读了半天还是没有搞明白,大家为什么对孔子这么尊重?他说我是非常认真的问你这个问题,他说他读了一下以后觉得,”he looks like to me a low level bureaucrat who cannot keep his job.”(孔子像一个保不住自己工作的小官员。)

我们从小到大对孔子是无比的尊重。我当时反应很快说:

“But,you know,he educated 72 great studens”。(但是他教出了72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72门徒,高徒出名师。

沈向洋:中国经济发展毫无疑问有三个大的区域,这里是大湾区,在杭州、上海长三角,还有北京地区。每个地方有一些不同的特点,您一直做阿里云,在阿里、杭州,您觉得长三角发展,有哪些特别地方值得深圳的领导再学习?

王坚:粤港澳过去是中国改革开放非常重要的桥头堡,实际上它今天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它自身发展的问题,而是怎么解决世界面临的挑战问题,这是发生了一次非常非常大的变化。我们一定要放在这样一个背景来看两个地方的差别,上边倪校长提到的学校问题也不是个别学校的问题,我自己的理解,在全球范围里,大学的体制也是在被挑战的,

所以我当时说“当年长三角的水网就是今天的互联网”。水网对当时这一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文的流动,产生人的交流、思想的变化和今天的互联网非常像。从这个角度讲,它有它的继承性。

回到粤港澳,也是同样的问题,一定有继承性。我个人觉得大湾区文化相对长三角多元得多,多元的文化是适合创新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可以来做全球创新的地方。我个人觉得对粤港澳,要重新思考一下它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这是一个蛮困难的问题。其实美国的创新从东部移到西部,这件事是值得反思的,所有的积累有可能是一天之间没有的。

(倪明选与沈向洋、王坚共话技术革新力)

2021 IDEA大会专题——不可错过的院士对话

日期:2021-11-30
  • 分享:
11月22日,在深圳2021 IDEA大会上,IDEA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主持首场圆桌论坛,同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和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办学思路、深港合作等话题展开了一场十分具有启迪性的对话。对话中,倪明选校长谈起人才培养:“老师跟学生是一个终身的责任。最近我都是同Harry(沈向洋)合带学生。因为这样可以让我的学生得到他特有的'功力'加持。”

精彩摘录

沈向洋:“ 真正要做出了不起的科研还是要趁早,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下一代人。”

王 坚:“ Focus and Patience,我个人觉得没有Focus,实际上是因为你不知道做什么,只有能够专注的人,才有资本说要耐心。”

倪明选:“ 老师带学生,现在你是我学生,将来是终生的朋友。”

沈向洋(左)、王坚(中)、倪明选(右)

以下文字经大会现场分享内容整理而成:

沈向洋:倪校长,您现在在创业,成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您给我们介绍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什么样的大学,以及最新的办学思路?

倪明选:我们一直在反思国家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到底该怎么培养。如果只是简单的复制香港校区现有还不错的学科,例如计算机、物理等到广州去,意义并不大。实际上,目前清水湾港科大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法人独立、财务独立,两校平等,在这一框架下我们提出“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以交叉学科为主,在教学、科研、知识转移上完全密切合作,两校老师、学生筛选的标准是一样的,不会产生竞争关系。我们鼓励两校合作,打破条框限制。

我一直鼓励老师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主动学习能力,但现实情况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这将是我们教学最大的改革。而知识转移该怎么做是我们另外一个思考的要点,良好的产学合作是我们需要构思的问题。

沈向洋:倪校长到现在号称闭关弟子已经收完了,您培养了这么多优秀的学生,还有很多也在深圳。作为校长、教授,今天和我们分享下培养学生的一些心得。

倪明选:最近我都是在同Harry合带学生。老师带学生要花心思在里面,当我没有时间带学生,我就宁可不带。我想老师跟学生是一个终身的责任。现在很多老师不可否认训练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他写一些文章,帮助他快速Promotion。我觉得这个老师是失职的,他没有教学生真的在未来生存的技巧,包含怎么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讲清楚,很多老师都没有做到。老师带学生,现在你是我学生,将来是终生的朋友。我希望未来帮他们规划更好的前程,做研究只是其中之一,为人处事待物都很重要。

(沈向洋对话倪明选,谈下一代AI研产力量的培养)

科大有好的传统就是创新,学校里愿意接受各种新的观念,学校绝不会仅仅以“帽子“作为我们评估的指标,Be open-minded非常重要,对我们而言,永远接受不同新的观念。

沈向洋:今天我们在深圳福田,边上是深圳河,对面就是香港。近阶段有很多政策出台,港澳和内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于深港的合作,特别是科技和人才方面,您看到的机会和挑战,跟我们分享下。

倪明选:我常常讲一个东西,创新蛮好讲的,技术创新也不是那么难的,最难的是制度的创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实是希望港澳深度融合大湾区的发展,我们都看得很清楚,在湾区里都希望帮助港澳一起做,之间有更多密切的结合。

事实上,对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我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让资源双向交流。将来在广州校区的老师学生可以随时到清水湾去,清水湾的老师学生可以随时到广州来。我希望这是自动融合,而不是强迫性的。

沈向洋:校长刚提到非常重要的观点,我非常认同,我觉得做科研最了不起的是打造科研的环境,这点我想请王院士也谈谈,您在阿里做得非常好,掌管阿里技术发展的路线,培养一批非常年轻的人才,包括想搞梦溪论坛的新思路,给大家介绍您最近思考的问题?

王坚:到最近想做的梦溪论坛,其实非常符合IDEA的出发点,就是一些小的想法怎么变成一些大的事情,这里面是最基本的观察。大家一说人工智能,都会说一句话“都是达特茅斯开会讨论出来的。”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会议是由10个人花了7000美元,开了8周出来的。当时他们跟洛克菲勒基金会申请了19000美金,没有获批,最后批了7000美元。只有10个人,愿意待8个星期,只花掉7000美金,如果把这三个点作为前提,今天全世界这样的活动都很少。我个人觉得讨论不出人工智能,是因为那三个前提没有被满足,今天,最重要的是大家静下心来讨论8个星期的会,这是所有创新的基础。

沈向洋:插一句,还有一个数字很惊人,就是那10个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2-33岁,真正要做出了不起的科研还是要趁早,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下一代人。

王坚:当时主持会议的是约翰·麦卡锡,当时只有28岁。当时年纪最大的那个人只有40岁,就是香农。香农为什么去?不是因为他有名,就是因为约翰·麦卡锡是他的学生,老师跟着学生去。今天Harry经常做这样的事情,特别是Harry今天创新展示会结尾时讲有创业精神的政府,这样的活动就是要有这样的创业精神才可以打造出来的。所以我想做一个事情,找一个地方,这个地方适合大家待下8个星期。我个人觉得当时港科大是一个大家愿意在那儿待很长时间的,现在你在很多酒店去,待不到8个星期,待两天一定会走。我想办的梦溪论坛不是论坛,它是一个容器,希望别人来讨论这个问题,核心的是要大家在一起,要非常深入的讨论。当时爱因斯坦能够讨论相对论,是因为爱因斯坦和玻尔两个人本身认识的程度、对思想了解的程度是非常非常深的。IDEA里,我看到了很多人有这样的深度,所以我今天一上午听了以后还是很兴奋的。我经常讲,好的科学发现,这两个人一定要非常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深度讨论,才能真正讨论出问题来。

(王坚:要彼此深入地了解和讨论,才能谈出问题来)

沈向洋:谢谢王坚院士。你刚刚讲到深度讨论,我很认同。当时我们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时一直讲的观点是,要做出新的了不起的科研的东西,在对方讲了一个观点后,你如果讲“Yes”,就没有新的信息了,一定要讲“No”,这才是很重要的。

回到技术和机制上,请王院士分享下在阿里云整个研发过程中,是怎么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它打造成全世界前三大,跟大家分享一下经历。

王坚:我相信做一件事情,一些非常小的原始的不一样的东西是很关键的,但你做成时这些东西可能大家看不到。我想表达的是你还是要有一些最基本的Fundamental,是你自己的想法,一件事情才做得成。所以后面这影响了我们的架构。

当时在MSRA跟沈向洋说过一件事情,到今天为止都是非常简单的法则,每个人都做得的到的,就是Focus and Patience(专注与耐心)。我自己做阿里云时也体会到这两件事情的帮助。做研究也好,做事情也好,很少人会理解什么叫Focus,什么叫Patience。我解读一下,我个人觉得没有Focus,实际上是你不知道做什么。只有能够专注的人,才有资本说要耐心。这个耐心在我看来以什么为Cycle?基本上每十年为一个Cycle。因为技术创新还是有Cycle的。

再回到沈向洋讲的精神层面,到今天为止,我都不知道,比如波音787的总设计师是谁,但我知道波音747的总设计师是谁。我们过去都知道一些有名的大学校长是谁,但慢慢的大家都知道这个大学,不知道这个校长。这是问题的开始,就说明它最创新的原动力没有了。

沈向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讲起榜样,我以前在美国工作时,我的前任老板史蒂夫·鲍尔默,鲍尔默非常了不起,非常成功也非常聪明。有一次我跟他出差时,他很认真的问我,他说Harry,我最近在学习中国叫孔子的人,中国历史上对孔子非常尊重,我读了半天还是没有搞明白,大家为什么对孔子这么尊重?他说我是非常认真的问你这个问题,他说他读了一下以后觉得,”he looks like to me a low level bureaucrat who cannot keep his job.”(孔子像一个保不住自己工作的小官员。)

我们从小到大对孔子是无比的尊重。我当时反应很快说:

“But,you know,he educated 72 great studens”。(但是他教出了72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72门徒,高徒出名师。

沈向洋:中国经济发展毫无疑问有三个大的区域,这里是大湾区,在杭州、上海长三角,还有北京地区。每个地方有一些不同的特点,您一直做阿里云,在阿里、杭州,您觉得长三角发展,有哪些特别地方值得深圳的领导再学习?

王坚:粤港澳过去是中国改革开放非常重要的桥头堡,实际上它今天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它自身发展的问题,而是怎么解决世界面临的挑战问题,这是发生了一次非常非常大的变化。我们一定要放在这样一个背景来看两个地方的差别,上边倪校长提到的学校问题也不是个别学校的问题,我自己的理解,在全球范围里,大学的体制也是在被挑战的,

所以我当时说“当年长三角的水网就是今天的互联网”。水网对当时这一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文的流动,产生人的交流、思想的变化和今天的互联网非常像。从这个角度讲,它有它的继承性。

回到粤港澳,也是同样的问题,一定有继承性。我个人觉得大湾区文化相对长三角多元得多,多元的文化是适合创新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可以来做全球创新的地方。我个人觉得对粤港澳,要重新思考一下它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这是一个蛮困难的问题。其实美国的创新从东部移到西部,这件事是值得反思的,所有的积累有可能是一天之间没有的。

(倪明选与沈向洋、王坚共话技术革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