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听见我们的声音

2022 IDEA大会上,主题为“超凡四杰,创都相逢”圆桌论坛由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林主持。圆桌邀请了IDEA研究院创院理事长、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以及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XbotPark机器人基地发起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共同对话。“创都四杰”齐聚首,阐述深圳创新创业故事与人才培养之道。

 


2022 IDEA大会圆桌论坛聚齐“创都四杰”

(以下为本场论坛的精彩实录)

“创都四杰”的深圳故事

张林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第二次参加IDEA大会,从去年“The world needs a few good ideas”到今年的“About IDEA Beyond ideas”,我觉得IDEA在沈院士的带领下,在短短两年时间取得了非常欣喜的进展。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四位导师一起做圆桌论坛,其实这也是一个关于顶尖人才在深圳组织和汇聚的神奇故事。前几个月,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在深圳几个主要媒体平台上曾经讲了一个深圳“老友记”的故事,四位老师先后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或工作过,但多年后大家兜兜转转都回到了深圳这个创新创业之都。所以今天的主题围绕“创都四杰”展开。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大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个主题放到一起布局。在组织这个圆桌论坛、挖掘“创都四杰”老友记故事时,我们发现四位导师除了在卡内基梅隆和深圳这个简单的地理交集之外,还有一个在创新生态系统里的生态位逻辑。

 


四象限理解“四杰”创新系统生态位

 

在一个笛卡尔坐标系下的四象限坐标中,四位老师都是在深圳从事教育或科技工作,维度上有各自的侧重:

这张图实际是把四位老师在深圳创新生态里所处的生态位,做了一个也许不那么严谨的总结,但或许可以成为今天这场头脑风暴讨论的入口和起点。先请四位导师分别结合自己在深圳工作的一些思考,谈一谈你们对于深圳人才、教育、科创环境的考虑。

 

徐扬生

谢谢张林,谢谢各位邀请我。今天真的很高兴,三十年前我们都在卡内基梅隆,一开始是李泽湘在那里读本科,后来他去伯克利读博士,但也经常回卡内基梅隆。我是八十年代后期到卡内基梅隆任教,后来把沈向洋录取在我们这里,我记得(他)好像是第三届的PhD in Robotics student(机器人方向博士)。几年后,我们也邀请高文(访问)。张博士说我们是“四杰”,其实说“四侠”更好一点。

我到深圳龙岗现在已经八年半了,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目前有一万的学生,一半是本科生、一半是研究生、博士生,大概500多名scholar(学者)和professor(教授),所有教授都是排名国际一流的。大学建制,目前有理工学院、数据科学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经管学院、生物健康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学生招得非常好,目前第七年在广东省录取了理科第一名。毕业生去向也非常好。所以目前学校已经到了一个轨道上。

刚刚张林博士讲到了科技、教育、人才,人才对我来讲就是一个平台问题。古人有句话叫做“花开不召蝶(蝶自来)”,花开了以后不用召蝶,蝴蝶自动会来的。如果你把人才比作蝶,你的平台就是花,你的花不开的话,蝴蝶是不会来的。所以花开了自然召蝶。我们这四个人,(做的就)是不同性质的、不同侧面的平台。

有了平台以后,人才就会来了。深圳为什么源源不断地吸引人才来?主要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能够面向平台,把平台做成世界一流。人才培养有两条路,第一条路直接引进人才,是需要的,另外一条路就是自己培养人才,这两条路都要走。

中国以前引进个别人才就可以,现在不行了。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的GDP从全世界的四十几名现在到了第二名,中国自己要有能力来培养一流的人才,leading figures(领军人物),真正地leading(引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往前走。所以深圳市政府做得那么好,就是把平台建立起来了。

张林

谢谢徐校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十年一路走来,(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世界一流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形成,中西合璧,文理兼修,确实令人非常振奋,而这个平台正在日渐成为深圳的人才和孩子们开启人生梦想的地方。

第一象限,徐校长把教育和国家使命做了很好的阐述。进入到第二象限,请高文老师就国家使命下的科研在深圳如何落地、如何实现人才聚集,给我们做一些讲解,有请高老师。

高文

非常感谢张老师让我们几个来聚一聚。

其实他们三位才是真正CMU(卡内基梅隆大学),要么在那儿教书,要么在那儿念书,为什么我有机会去访问CMU?我在日本念的博士,回来后在哈工大。由于在日本待的时间比较久,和日本的教授有些联络,通过扬生所在的一个研究所所长(日本人)认识了扬生。他们都是几年的CMU,我是几个月的CMU。我对CMU很有感觉,那里是做研究非常好的地方,都是团队作战,做的问题都是比较前沿的、有挑战性的,所以(我)回来后,(想)把见到的一些东西做好,我们也在学习。

说到创都,说到深圳。早在80年代我在日本念书时,那时候夫人、孩子都在大连,每年暑期,基本上都是从东京经过香港到广州再回大连。那时候就经过了好几次深圳,和今天的深圳完全不是一个样子,就像农村一样。

我大概四年前(2018年)想到深圳做一个实验室,这一做四年下来,从省实验室做到国家实验室。做实验室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你有没有办法集聚一些人才研究目标,让大家一起来做?我当时想的是,在深圳最关键要聚拢一批人才,我们就从高端做起,当时设立了“院士工作室计划”,用这个计划吸引了30多位院士过来工作,通过这个院士再把他以前的学生或者国内外招的青年才俊把实验室工作支起架子,现在做得还有模有样,所以人才非常关键。

张林

谢谢高院士。我们现在确实能感受到鹏城实验室热火朝天、人才聚集的景象,而这种景象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国家和产业重大使命的攻关,这也是深圳创新的题中之意。

下面到李泽湘老师。泽湘老师是从创业又到创业教育,回到师者本心。他从美国到香港科技大学,带着学生在深圳开辟了包括大疆在内的一系列企业,再到最近刚刚宣布挂牌的深圳科创学院,开启下一个阶段的工作,让无数顶尖企业在深圳不断创生。背后的本质逻辑,还是人才培养,培养的目标是商业上的成功,特别是C端企业在商业上的成功。

这一点,我们想请江湖人称创业“扫地僧“的李泽湘教授给我们讲讲您的思考。

李泽湘

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参加沈向洋教授的IDEA大会,希望明年看到更多Beyond ideas或者Beyond “Beyond ideas”。

扬生、向洋和高文,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就是匹兹堡CMU。我是1979年5月份(作为)第一批本科生过去,扬生还没去CMU之前,我们就经常在机器人会议上互相交流。跟向洋认识是1990年,我刚刚到纽约大学教书,向洋是港大读完硕士要去美国探路,参加机器人大会。当时我说,向洋你要来纽约大学读博,我随时欢迎,最后扬生把他说服到CMU去了。我是1992年来到香港科技大学,起因还是中文大学要建立一个机器人的项目,我去面试,面试完了,我听说旁边有所新学校叫香港科大,去看了一下,就落在了科技大学,后面扬生在中文大学做得非常好。

我来深圳是1999年创业,(做)深港产学研基地。那时候也是深圳转型升级,香港的高校跟深圳的产业怎么深度互动,香港高校的老师科技成果怎么在深圳转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摸索了很多年。深港产学研基地也是一个新型研发机构,那时候还没这个概念和说法,实际上是最早深圳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怎么走、怎么做。

我那时候还是一个小兵,就是一个老师。那时候算是老师带着博士后做B端的创业,但后面也发现确实很难,一直想“忽悠”一些学生过来,但确实不容易,中间还做了一个探索,在大学城创办了一个教改班。

(与此)同时,汪滔开始创办大疆。深圳的产品能不能做一个国际品牌,尤其在一个全新的行业,又是一个大难题。我就想到一个招:向洋当时来深圳看我,我说这个小玩意能不能进入千家万户的手上,你帮我一个忙,(让)他送了几款大疆的飞机给比尔·盖茨。因为硅谷的一些创始人一玩,就能够带动美国的科技界、硅谷的重头公司。我相信刚刚向洋讲的低空经济,大疆还是非常积极地拥抱、支持向洋的低空经济。

 


李泽湘在2022 IDEA大会论坛上发言

 

我们这四人不断地交融,深圳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包括在松山湖创办机器人基地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过去这些年在深圳松山湖探索的、包括在哈工深培养创业人才的经验和体会。有没有可能针对深圳未来的创新人才,尤其创业人才的需求构建一个新的平台?我也跟向洋、张林有过很多头脑风暴。在这个基础之上,我记得有一次我带向洋去看我们的新基地,还是一个建筑现场。爬的过程中,我们说是不是应该搞建筑机器人。前段时间我们在坪山注册了一个清水湾智能建造研究院,希望能够把这些碰撞出来的想法在大湾区、深圳一步一步落地。

回顾这40多年,尤其是最近20多年,在深圳,不管是你(张林)的四象限,或者是向洋从基础研究到公司产品的研究,我们都或多或少涉足。深圳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很多疯狂的想法最后都变成现实,确实非常感激这些年深圳对疯狂想法的包容、支持,让他们一点一点地变成现实。

从十几年前莲花北一室两厅的农民房到今天“天空之城”成为一个标志,又跟高文做邻居了,最近“双区”驱动,从坪山到南山,南山又到了留仙洞。虽然我们四个人,你们俩(高文、沈向洋)在(城市)中心,他(徐扬生)在龙岗,但都是在深圳。

张林

谢谢李泽湘老师。李泽湘这一路走来,是心系于科创梦想,发端于C端产业的成功,相信最后必定大成于人才培养。科创学院源源不断地产生像大疆这样的企业,将是未来深圳重要的发展引擎,也是让深圳成为硅谷这样的生态很需要的推动者。

这些跟沈向洋老师刚刚讲的东西是相通的,比如刚才您(沈向洋)讲的创新“甜区”,包括CTO工作室等。您这边很多工作是非常聚焦产品和产业需求的。就这方面,您能不能展开讲讲,加深一下大家对IDEA的印象?

沈向洋

首先今天非常感谢四位嘉宾,我们能够同台一起聚会。我自己非常幸运,今天有这个渊源和机会以“深圳F4”在一起。

(我)非常幸运1990年时第一次去美国开国际大会,我去到那里碰到第一个“老中”叫李泽湘,第二个“老中”叫徐扬生。这件事情对我后来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最重要的是你要碰到厉害的人,更重要的是要让厉害的人喜欢你。

我们四个人都到了深圳,我觉得深圳市政府吸引人才还是有它高招的地方,有句话叫筑巢引凤,深圳是引凤筑巢。扬生来了才有港中深,高文来了才有鹏城实验室,泽湘来了才有我们科创学院。从这个角度讲,深圳非常非常了不起。

刚才我介绍了很多IDEA研究院怎么思考的问题,现在我就讲一两点我自己对人才的看法。我在微软做了很多年,我们一直在追求比较偏高端人才的培养。任何一个机构到最后的成功,都是看你有没有人才。所以我非常相信一句话,叫做“一流人才找一流人才,二流人才找三流人才。”一个机构如果有幸起步,像IDEA就非常有幸,第一批进来的人才一定要找一流的人才,这个机构才有希望。

二是不管怎么样的机构,像IDEA这样的机构,我们想做一个新型的研发机构,相对来讲是外循环、国际视野、从使命驱动型走向风险型的机构。每一个机构最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还是要看你最后追求的目标。像我们这样的机构,不仅要引进人才,还要培养人才。

我非常希望多听一些其他嘉宾的真知灼见,也非常感谢这些年向每一位老师学习了很多,徐扬生很多东西我肯定是学不到的,扬生的书法我现在学也来不及了,李泽湘弄了一个大疆,我也弄不出来了。我们没有这样的资源,但我徒子徒孙多,那么多学生培养出来,大家都在开公司,我们现在也“东施效颦”做了一个CTO工作室,把全国一些小企业拉到深圳来,到我们IDEA研究院来共同发展,所以(我们)永远要走在学习的道路上。

 

“四杰”谈深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张林

沈向洋老师很谦虚,他说因为有了徐校长,才有了港中深;因为有了高文老师,才有了鹏城实验室;因为有了泽湘,才有了科创学院;其实,因为有了你,才有了IDEA,所以要给您热烈地鼓个掌。

刚才四位老师结合他们在CMU以及深圳的缘分、在深圳事业的发展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开场介绍,我们都很受教。今天的机会难得,按照校长的讲法是“创都四侠”(相聚),就是仗剑走天下,开创人类文明的科创先锋。借助这个机会,有个问题想分别问问四位导师。

我们通常说科技创新是没有充分条件的,充分条件是只要做到就一定能得到重大创新,那颠覆性的科技成果就不显得那么珍贵了。但是我们知道,科技创新一定有一系列必要条件,没它们就不成,有了这些条件之后,成功的概率可能会高一些。刚才几位老师都讲到了一些这类条件,像徐校长讲到的平台概念、高文老师讲到的创新气氛概念,泽湘刚才讲到的交流节点,还有沈向洋老师讲的“引凤筑巢”模式。另外,我们有四位杰出领军人物,还有中国独有的制度优势,就是执行力很强。所有条件放在一起,还是要有一些配置和诀窍的。

四位老师都见过大的创新生态,能不能为深圳支支招,给深圳的人才工作点点题,怎么能够让在深圳成功的概率变得更高一些?哪些是关键的因素?

徐扬生

世界发展的整体二十年中,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科技,我想大家都有共识。科技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还是人才,所以刚才张部长讲得很对。你去看哪个地方年轻人最多,高层次的、爱读书的年轻人源源不断去到的哪个地方,这个地方一定会发达。

为什么他到深圳去,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呢?一定是有原因的。在我们的领域里有个(词是)dynamics,在中国文化里面叫“势”,这个dynamics找到了就可以了。上面有个水桶,钻一个洞,水就下来了;水在下面,你钻一个洞,水能够往上去吗?不能的。为什么这上面的水会来呢?它有“势”在那里。所以年轻人就会源源不断地过去。

我非常崇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尊重人。我说深圳是一个年轻人的世界,这里的握手比较有力,这里的微笑比较持久,这里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这里是梦想起飞的地方。因为你一定要尊重人,你尊重人也尊重人才,尊重人才政策,尊重知识分子,这个地方就会发达起来。

当然,人才背后也有很巨大的问题,就是教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解决好教育问题,从长期来讲,往前面走还是会有问题,最后还是因为人。所以人是根本的。

 


徐扬生在2022 IDEA大会论坛上发言

 

我们学校现在有个课题,关于后四十年深圳怎么走,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刚才向洋说了,一流的人才吸引一流的人,你有一流的人才,人才你不用吸引,他自己也会来的。所以你要吸引人才,你要有一个 “势”,我们要把“势”借好,包括我们的政策、决策,我们的意识,整个社会的意识。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深圳?我们四个人的家乡都不是深圳,到最后都那么喜欢深圳,我喜欢深圳比喜欢老家更喜欢,我跟我老家的市长都是这么说的。原因在哪里呢?因为这里确实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刚才讲到了政府、社会、意识和环境,(还有一点是)深圳非常年轻。

泽湘比我来得还早一点,他是99年,我是06年左右。那时候,我记得深圳平均年龄是28岁,当时香港的平均年龄是43.5岁,现在可能45岁以上了。成都多少?上海是多少?都是45岁以上的。深圳目前还能够保持在31、32岁左右,如果把所有的流动人口放在一起的话,就是30岁不到。所以年轻很重要,吸引年轻人的力量,确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动力在哪里。所以我想,把人才这个文章做好的话,我们深圳就能够做好。

张林

特别感谢扬生校长。其实今天大家所在的人才研修院,“深爱人才,圳等您来”这些墨宝都是徐校长作为深圳人才大使所创作的。感谢徐校长!

高老师您这几年为鹏城实验室聚集人才有哪些体会?以及深圳接下来怎么做好更多的必要条件?请您给我们谈一谈。

高文

我觉得扬生刚才说得很对,人才要想发挥作用,它需要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共振,才能发挥作用。

外因就是环境。我觉得深圳好的地方就是它整个环境特别好,基本上你来了以后充分信任、充分授权,我觉得这个特别关键。

内因就是你自己要特别努力。既然别人这么信任你,你就不能把事情给做坏掉,一定要尽十二分努力把事情做好。这两个互动起来,我觉得造就了今天深圳比较好的大环境。当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很重要,如果你不努力,再好的环境也做不出好东西来。

张林

谢谢高老师。高老师说的体制机制确实是深圳的优势,也是后续特别是我们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和思考的,我们要有很强的危机感和敬畏心。深圳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要永远在路上,要不断地通过优化机制体制,来激发科技人才最大的创新活力,这也是我们接下来会和四位老师一起做的工作。

接下来我们请泽湘老师。他这些年的工作更多是在开放市场、在“野生”状态下拼杀出来的。我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记忆很深:三十岁之前不要做To B。您之前很多成功的学生企业都是走To C的路子。现在您在科创学院的起步阶段,再思考这个问题,有没有一些新的感悟和布局?

李泽湘

前两天(我)在大学城科创学院组织了一次小型会议,想“忽悠”一些学生来创业,请了十个学生一块儿吃饭,来谈他们对未来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

2004至2009年(左右),我也在大学城待了六七年,一个(工作)是培养学生,帮助他们去创业,曾经在的那个小班最后有20%以上的学生走上了创业这条路。深圳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前没大学,现在有了;以前没研究院,现在有了;以前可能很穷,现在也慢慢地好了。

刚刚向洋有三条:科学家头脑、企业家素质、创业者精神,实际上我觉得创业者精神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深圳有今天,实际上是无数的人来这儿用创业者精神(做事),扬生创办港中文,向洋创办IDEA、高文创办鹏城实验室,都是一直在创业的路上,都是做前面没有的东西,敢于冒险。

但是跟这些学生谈完以后,我们也注意到,(如今)大家普遍求稳、要找大公司,我不是说不能去大公司,也不是说去大公司就没风险,但是去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甚至创业,也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实际上,我们最大的风险是“求稳”,不去冒险做新的东西,尤其深圳逐步成熟以后需要一些规矩、一些框架,但是如果让这些规矩、框架束缚深圳创新创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思考了。

张林

李老师说得特别好,现场肯定很多同事有同样的感触。泽湘老师的一个报告中,曾经讲到他在留仙洞、在大学城周边的创业叫“草根者创业”,“草根”是一种谦虚,但更多是一种自豪。因为不害怕失败,所以才可能做出伟大的公司。伟大的创业过程,往往都是在远离平衡态的位置上才能涌现出来,在平衡态附近往往很难做出有巨大突破性、颠覆性的成果。深圳保持着徐校长讲的年轻态,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然后不断地按照泽湘老师讲的精神去激励年轻人,才能创造很多必要条件,产生革命性、颠覆性的创新。

今天的很多颠覆性创新,是来自于向洋老师刚才(在IDEA大会上)介绍的一些激发人想象力的项目,特别是低空经济,有一种令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您是怎么不断地产生这些新的点,让它成建制地产生呢?深圳怎么能够做到这点呢?

沈向洋

刚才非常高兴听到徐老师、高老师他们对人才培养的看法,首先他们的看法我都非常同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学校的成功,最后是人才的问题。

刚才徐校长讲到深圳“四侠”,李泽湘是“扫地僧”,高老师也是顶尖高手,我这么多年非常有幸在最好的大学念书,在最好的公司工作,现在办最好的IDEA研究院,都是跟一批高手交手。我先谈一下武侠的体会,在人才培养上面,气势很重要,扬生讲的“势”,一个人的气势很重要。

我以前写过很多论文,2002年是这辈子第一次在国际图形学大会上发论文最多的,我很激动。(我)记得是在论文评审委员会的一个高尔夫球场,天空下着蒙蒙雨,我那时候心情很激动,就走到了一个小山坡上,当时豪情万丈,做了一首打油诗:拔剑在手,环顾四周,仰天长叹,敌人在哪里!

 


沈向洋在2022 IDEA大会论坛上发言

 

做一个行业、做一个领域,总要觉得非我莫属,我要做就必须要把他们PK下去,所以要aim high(目标远大)。

我稍微用我的方式来解释一下,我也跟我的同事讲,大家在一起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件事情,我们来干这些事情,小成功是必然的,大成功是偶然的。人一生只有这几年,总得要干件事情,如果能干点大事情,特别是在深圳这样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有这样的机会,一定要aim high。

高老师讲的内因和外因,内因就是你自己的驱动力。我一直讲,IDEA研究院要怎么弄下去,你得有一种危机感,危机感非常重要,这样你才可以奋勇向前。这是我们帮助优秀人才更加成功的一点体会。

“创都四杰”的人才寄语

 

张林

刚才向洋老师这番话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其实今天我们短短一个小时传递了很多信息,最后,如果能给深圳的人才一句寄语,能被我们的人才工作者、企业家们带走的take-away message,各位会讲哪句话?

 

沈向洋

我觉得就是aim high,到了(我)今天这个年龄,就更加意识到aim high的重要性,因为所剩时间已经不多了。

 

李泽湘

不惧失败,敢于去试。

 

高文

我觉得深圳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做好你自己就一定会成功。

 

徐扬生

刚才向洋说aim high,我给他稍微引申一下。古人讲的一句话非常好,叫做“志不强者智不达”。志不强,你的目标不高的话,你的智慧是达不到那里的。你目标在这里,你的智慧只能达到这里,目标在那里,你的智慧就在那里。所以志不强者智不达。

 

张林

谢谢四位导师(今天)给我们呈现了一场思维盛筵,使得每位深圳的人才都可以眼光高远、脚步坚定,同时作为我们内外双循环的窗口城市,我们凭海临风,相信我们在深圳不断聚集世界最顶尖的人才,未来可期!

2022 IDEA大会圆桌论坛|超凡四杰,创都相逢 (完整实录版本)

日期:2022-11-28
  • 分享:
深圳“老友记”,聊聊创新创业与人才

2022 IDEA大会上,主题为“超凡四杰,创都相逢”圆桌论坛由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林主持。圆桌邀请了IDEA研究院创院理事长、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以及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XbotPark机器人基地发起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共同对话。“创都四杰”齐聚首,阐述深圳创新创业故事与人才培养之道。

 


2022 IDEA大会圆桌论坛聚齐“创都四杰”

(以下为本场论坛的精彩实录)

“创都四杰”的深圳故事

张林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第二次参加IDEA大会,从去年“The world needs a few good ideas”到今年的“About IDEA Beyond ideas”,我觉得IDEA在沈院士的带领下,在短短两年时间取得了非常欣喜的进展。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四位导师一起做圆桌论坛,其实这也是一个关于顶尖人才在深圳组织和汇聚的神奇故事。前几个月,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在深圳几个主要媒体平台上曾经讲了一个深圳“老友记”的故事,四位老师先后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或工作过,但多年后大家兜兜转转都回到了深圳这个创新创业之都。所以今天的主题围绕“创都四杰”展开。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大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个主题放到一起布局。在组织这个圆桌论坛、挖掘“创都四杰”老友记故事时,我们发现四位导师除了在卡内基梅隆和深圳这个简单的地理交集之外,还有一个在创新生态系统里的生态位逻辑。

 


四象限理解“四杰”创新系统生态位

 

在一个笛卡尔坐标系下的四象限坐标中,四位老师都是在深圳从事教育或科技工作,维度上有各自的侧重:

  • 徐校长在教育领域倾注了很多精力,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人才培养上做了很多工作;
  • 高文老师在科技创新领域,承担了很多国家和社会的使命;
  • 沈向洋院士的工作“甜区”把科研推向市场,在市场和产业领域思考得非常多;
  • 李泽湘老师作为在大湾区工作很多年的科创“扫地僧”,在如何产生产业从0到1的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这张图实际是把四位老师在深圳创新生态里所处的生态位,做了一个也许不那么严谨的总结,但或许可以成为今天这场头脑风暴讨论的入口和起点。先请四位导师分别结合自己在深圳工作的一些思考,谈一谈你们对于深圳人才、教育、科创环境的考虑。

 

徐扬生

谢谢张林,谢谢各位邀请我。今天真的很高兴,三十年前我们都在卡内基梅隆,一开始是李泽湘在那里读本科,后来他去伯克利读博士,但也经常回卡内基梅隆。我是八十年代后期到卡内基梅隆任教,后来把沈向洋录取在我们这里,我记得(他)好像是第三届的PhD in Robotics student(机器人方向博士)。几年后,我们也邀请高文(访问)。张博士说我们是“四杰”,其实说“四侠”更好一点。

我到深圳龙岗现在已经八年半了,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目前有一万的学生,一半是本科生、一半是研究生、博士生,大概500多名scholar(学者)和professor(教授),所有教授都是排名国际一流的。大学建制,目前有理工学院、数据科学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经管学院、生物健康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学生招得非常好,目前第七年在广东省录取了理科第一名。毕业生去向也非常好。所以目前学校已经到了一个轨道上。

刚刚张林博士讲到了科技、教育、人才,人才对我来讲就是一个平台问题。古人有句话叫做“花开不召蝶(蝶自来)”,花开了以后不用召蝶,蝴蝶自动会来的。如果你把人才比作蝶,你的平台就是花,你的花不开的话,蝴蝶是不会来的。所以花开了自然召蝶。我们这四个人,(做的就)是不同性质的、不同侧面的平台。

有了平台以后,人才就会来了。深圳为什么源源不断地吸引人才来?主要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能够面向平台,把平台做成世界一流。人才培养有两条路,第一条路直接引进人才,是需要的,另外一条路就是自己培养人才,这两条路都要走。

中国以前引进个别人才就可以,现在不行了。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的GDP从全世界的四十几名现在到了第二名,中国自己要有能力来培养一流的人才,leading figures(领军人物),真正地leading(引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往前走。所以深圳市政府做得那么好,就是把平台建立起来了。

张林

谢谢徐校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十年一路走来,(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世界一流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形成,中西合璧,文理兼修,确实令人非常振奋,而这个平台正在日渐成为深圳的人才和孩子们开启人生梦想的地方。

第一象限,徐校长把教育和国家使命做了很好的阐述。进入到第二象限,请高文老师就国家使命下的科研在深圳如何落地、如何实现人才聚集,给我们做一些讲解,有请高老师。

高文

非常感谢张老师让我们几个来聚一聚。

其实他们三位才是真正CMU(卡内基梅隆大学),要么在那儿教书,要么在那儿念书,为什么我有机会去访问CMU?我在日本念的博士,回来后在哈工大。由于在日本待的时间比较久,和日本的教授有些联络,通过扬生所在的一个研究所所长(日本人)认识了扬生。他们都是几年的CMU,我是几个月的CMU。我对CMU很有感觉,那里是做研究非常好的地方,都是团队作战,做的问题都是比较前沿的、有挑战性的,所以(我)回来后,(想)把见到的一些东西做好,我们也在学习。

说到创都,说到深圳。早在80年代我在日本念书时,那时候夫人、孩子都在大连,每年暑期,基本上都是从东京经过香港到广州再回大连。那时候就经过了好几次深圳,和今天的深圳完全不是一个样子,就像农村一样。

我大概四年前(2018年)想到深圳做一个实验室,这一做四年下来,从省实验室做到国家实验室。做实验室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你有没有办法集聚一些人才研究目标,让大家一起来做?我当时想的是,在深圳最关键要聚拢一批人才,我们就从高端做起,当时设立了“院士工作室计划”,用这个计划吸引了30多位院士过来工作,通过这个院士再把他以前的学生或者国内外招的青年才俊把实验室工作支起架子,现在做得还有模有样,所以人才非常关键。

张林

谢谢高院士。我们现在确实能感受到鹏城实验室热火朝天、人才聚集的景象,而这种景象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国家和产业重大使命的攻关,这也是深圳创新的题中之意。

下面到李泽湘老师。泽湘老师是从创业又到创业教育,回到师者本心。他从美国到香港科技大学,带着学生在深圳开辟了包括大疆在内的一系列企业,再到最近刚刚宣布挂牌的深圳科创学院,开启下一个阶段的工作,让无数顶尖企业在深圳不断创生。背后的本质逻辑,还是人才培养,培养的目标是商业上的成功,特别是C端企业在商业上的成功。

这一点,我们想请江湖人称创业“扫地僧“的李泽湘教授给我们讲讲您的思考。

李泽湘

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参加沈向洋教授的IDEA大会,希望明年看到更多Beyond ideas或者Beyond “Beyond ideas”。

扬生、向洋和高文,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就是匹兹堡CMU。我是1979年5月份(作为)第一批本科生过去,扬生还没去CMU之前,我们就经常在机器人会议上互相交流。跟向洋认识是1990年,我刚刚到纽约大学教书,向洋是港大读完硕士要去美国探路,参加机器人大会。当时我说,向洋你要来纽约大学读博,我随时欢迎,最后扬生把他说服到CMU去了。我是1992年来到香港科技大学,起因还是中文大学要建立一个机器人的项目,我去面试,面试完了,我听说旁边有所新学校叫香港科大,去看了一下,就落在了科技大学,后面扬生在中文大学做得非常好。

我来深圳是1999年创业,(做)深港产学研基地。那时候也是深圳转型升级,香港的高校跟深圳的产业怎么深度互动,香港高校的老师科技成果怎么在深圳转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摸索了很多年。深港产学研基地也是一个新型研发机构,那时候还没这个概念和说法,实际上是最早深圳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怎么走、怎么做。

我那时候还是一个小兵,就是一个老师。那时候算是老师带着博士后做B端的创业,但后面也发现确实很难,一直想“忽悠”一些学生过来,但确实不容易,中间还做了一个探索,在大学城创办了一个教改班。

(与此)同时,汪滔开始创办大疆。深圳的产品能不能做一个国际品牌,尤其在一个全新的行业,又是一个大难题。我就想到一个招:向洋当时来深圳看我,我说这个小玩意能不能进入千家万户的手上,你帮我一个忙,(让)他送了几款大疆的飞机给比尔·盖茨。因为硅谷的一些创始人一玩,就能够带动美国的科技界、硅谷的重头公司。我相信刚刚向洋讲的低空经济,大疆还是非常积极地拥抱、支持向洋的低空经济。

 


李泽湘在2022 IDEA大会论坛上发言

 

我们这四人不断地交融,深圳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包括在松山湖创办机器人基地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过去这些年在深圳松山湖探索的、包括在哈工深培养创业人才的经验和体会。有没有可能针对深圳未来的创新人才,尤其创业人才的需求构建一个新的平台?我也跟向洋、张林有过很多头脑风暴。在这个基础之上,我记得有一次我带向洋去看我们的新基地,还是一个建筑现场。爬的过程中,我们说是不是应该搞建筑机器人。前段时间我们在坪山注册了一个清水湾智能建造研究院,希望能够把这些碰撞出来的想法在大湾区、深圳一步一步落地。

回顾这40多年,尤其是最近20多年,在深圳,不管是你(张林)的四象限,或者是向洋从基础研究到公司产品的研究,我们都或多或少涉足。深圳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很多疯狂的想法最后都变成现实,确实非常感激这些年深圳对疯狂想法的包容、支持,让他们一点一点地变成现实。

从十几年前莲花北一室两厅的农民房到今天“天空之城”成为一个标志,又跟高文做邻居了,最近“双区”驱动,从坪山到南山,南山又到了留仙洞。虽然我们四个人,你们俩(高文、沈向洋)在(城市)中心,他(徐扬生)在龙岗,但都是在深圳。

张林

谢谢李泽湘老师。李泽湘这一路走来,是心系于科创梦想,发端于C端产业的成功,相信最后必定大成于人才培养。科创学院源源不断地产生像大疆这样的企业,将是未来深圳重要的发展引擎,也是让深圳成为硅谷这样的生态很需要的推动者。

这些跟沈向洋老师刚刚讲的东西是相通的,比如刚才您(沈向洋)讲的创新“甜区”,包括CTO工作室等。您这边很多工作是非常聚焦产品和产业需求的。就这方面,您能不能展开讲讲,加深一下大家对IDEA的印象?

沈向洋

首先今天非常感谢四位嘉宾,我们能够同台一起聚会。我自己非常幸运,今天有这个渊源和机会以“深圳F4”在一起。

(我)非常幸运1990年时第一次去美国开国际大会,我去到那里碰到第一个“老中”叫李泽湘,第二个“老中”叫徐扬生。这件事情对我后来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最重要的是你要碰到厉害的人,更重要的是要让厉害的人喜欢你。

我们四个人都到了深圳,我觉得深圳市政府吸引人才还是有它高招的地方,有句话叫筑巢引凤,深圳是引凤筑巢。扬生来了才有港中深,高文来了才有鹏城实验室,泽湘来了才有我们科创学院。从这个角度讲,深圳非常非常了不起。

刚才我介绍了很多IDEA研究院怎么思考的问题,现在我就讲一两点我自己对人才的看法。我在微软做了很多年,我们一直在追求比较偏高端人才的培养。任何一个机构到最后的成功,都是看你有没有人才。所以我非常相信一句话,叫做“一流人才找一流人才,二流人才找三流人才。”一个机构如果有幸起步,像IDEA就非常有幸,第一批进来的人才一定要找一流的人才,这个机构才有希望。

二是不管怎么样的机构,像IDEA这样的机构,我们想做一个新型的研发机构,相对来讲是外循环、国际视野、从使命驱动型走向风险型的机构。每一个机构最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还是要看你最后追求的目标。像我们这样的机构,不仅要引进人才,还要培养人才。

我非常希望多听一些其他嘉宾的真知灼见,也非常感谢这些年向每一位老师学习了很多,徐扬生很多东西我肯定是学不到的,扬生的书法我现在学也来不及了,李泽湘弄了一个大疆,我也弄不出来了。我们没有这样的资源,但我徒子徒孙多,那么多学生培养出来,大家都在开公司,我们现在也“东施效颦”做了一个CTO工作室,把全国一些小企业拉到深圳来,到我们IDEA研究院来共同发展,所以(我们)永远要走在学习的道路上。

 

“四杰”谈深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张林

沈向洋老师很谦虚,他说因为有了徐校长,才有了港中深;因为有了高文老师,才有了鹏城实验室;因为有了泽湘,才有了科创学院;其实,因为有了你,才有了IDEA,所以要给您热烈地鼓个掌。

刚才四位老师结合他们在CMU以及深圳的缘分、在深圳事业的发展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开场介绍,我们都很受教。今天的机会难得,按照校长的讲法是“创都四侠”(相聚),就是仗剑走天下,开创人类文明的科创先锋。借助这个机会,有个问题想分别问问四位导师。

我们通常说科技创新是没有充分条件的,充分条件是只要做到就一定能得到重大创新,那颠覆性的科技成果就不显得那么珍贵了。但是我们知道,科技创新一定有一系列必要条件,没它们就不成,有了这些条件之后,成功的概率可能会高一些。刚才几位老师都讲到了一些这类条件,像徐校长讲到的平台概念、高文老师讲到的创新气氛概念,泽湘刚才讲到的交流节点,还有沈向洋老师讲的“引凤筑巢”模式。另外,我们有四位杰出领军人物,还有中国独有的制度优势,就是执行力很强。所有条件放在一起,还是要有一些配置和诀窍的。

四位老师都见过大的创新生态,能不能为深圳支支招,给深圳的人才工作点点题,怎么能够让在深圳成功的概率变得更高一些?哪些是关键的因素?

徐扬生

世界发展的整体二十年中,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科技,我想大家都有共识。科技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还是人才,所以刚才张部长讲得很对。你去看哪个地方年轻人最多,高层次的、爱读书的年轻人源源不断去到的哪个地方,这个地方一定会发达。

为什么他到深圳去,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呢?一定是有原因的。在我们的领域里有个(词是)dynamics,在中国文化里面叫“势”,这个dynamics找到了就可以了。上面有个水桶,钻一个洞,水就下来了;水在下面,你钻一个洞,水能够往上去吗?不能的。为什么这上面的水会来呢?它有“势”在那里。所以年轻人就会源源不断地过去。

我非常崇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尊重人。我说深圳是一个年轻人的世界,这里的握手比较有力,这里的微笑比较持久,这里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这里是梦想起飞的地方。因为你一定要尊重人,你尊重人也尊重人才,尊重人才政策,尊重知识分子,这个地方就会发达起来。

当然,人才背后也有很巨大的问题,就是教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解决好教育问题,从长期来讲,往前面走还是会有问题,最后还是因为人。所以人是根本的。

 


徐扬生在2022 IDEA大会论坛上发言

 

我们学校现在有个课题,关于后四十年深圳怎么走,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刚才向洋说了,一流的人才吸引一流的人,你有一流的人才,人才你不用吸引,他自己也会来的。所以你要吸引人才,你要有一个 “势”,我们要把“势”借好,包括我们的政策、决策,我们的意识,整个社会的意识。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深圳?我们四个人的家乡都不是深圳,到最后都那么喜欢深圳,我喜欢深圳比喜欢老家更喜欢,我跟我老家的市长都是这么说的。原因在哪里呢?因为这里确实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刚才讲到了政府、社会、意识和环境,(还有一点是)深圳非常年轻。

泽湘比我来得还早一点,他是99年,我是06年左右。那时候,我记得深圳平均年龄是28岁,当时香港的平均年龄是43.5岁,现在可能45岁以上了。成都多少?上海是多少?都是45岁以上的。深圳目前还能够保持在31、32岁左右,如果把所有的流动人口放在一起的话,就是30岁不到。所以年轻很重要,吸引年轻人的力量,确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动力在哪里。所以我想,把人才这个文章做好的话,我们深圳就能够做好。

张林

特别感谢扬生校长。其实今天大家所在的人才研修院,“深爱人才,圳等您来”这些墨宝都是徐校长作为深圳人才大使所创作的。感谢徐校长!

高老师您这几年为鹏城实验室聚集人才有哪些体会?以及深圳接下来怎么做好更多的必要条件?请您给我们谈一谈。

高文

我觉得扬生刚才说得很对,人才要想发挥作用,它需要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共振,才能发挥作用。

外因就是环境。我觉得深圳好的地方就是它整个环境特别好,基本上你来了以后充分信任、充分授权,我觉得这个特别关键。

内因就是你自己要特别努力。既然别人这么信任你,你就不能把事情给做坏掉,一定要尽十二分努力把事情做好。这两个互动起来,我觉得造就了今天深圳比较好的大环境。当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很重要,如果你不努力,再好的环境也做不出好东西来。

张林

谢谢高老师。高老师说的体制机制确实是深圳的优势,也是后续特别是我们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和思考的,我们要有很强的危机感和敬畏心。深圳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要永远在路上,要不断地通过优化机制体制,来激发科技人才最大的创新活力,这也是我们接下来会和四位老师一起做的工作。

接下来我们请泽湘老师。他这些年的工作更多是在开放市场、在“野生”状态下拼杀出来的。我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记忆很深:三十岁之前不要做To B。您之前很多成功的学生企业都是走To C的路子。现在您在科创学院的起步阶段,再思考这个问题,有没有一些新的感悟和布局?

李泽湘

前两天(我)在大学城科创学院组织了一次小型会议,想“忽悠”一些学生来创业,请了十个学生一块儿吃饭,来谈他们对未来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

2004至2009年(左右),我也在大学城待了六七年,一个(工作)是培养学生,帮助他们去创业,曾经在的那个小班最后有20%以上的学生走上了创业这条路。深圳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前没大学,现在有了;以前没研究院,现在有了;以前可能很穷,现在也慢慢地好了。

刚刚向洋有三条:科学家头脑、企业家素质、创业者精神,实际上我觉得创业者精神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深圳有今天,实际上是无数的人来这儿用创业者精神(做事),扬生创办港中文,向洋创办IDEA、高文创办鹏城实验室,都是一直在创业的路上,都是做前面没有的东西,敢于冒险。

但是跟这些学生谈完以后,我们也注意到,(如今)大家普遍求稳、要找大公司,我不是说不能去大公司,也不是说去大公司就没风险,但是去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甚至创业,也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实际上,我们最大的风险是“求稳”,不去冒险做新的东西,尤其深圳逐步成熟以后需要一些规矩、一些框架,但是如果让这些规矩、框架束缚深圳创新创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思考了。

张林

李老师说得特别好,现场肯定很多同事有同样的感触。泽湘老师的一个报告中,曾经讲到他在留仙洞、在大学城周边的创业叫“草根者创业”,“草根”是一种谦虚,但更多是一种自豪。因为不害怕失败,所以才可能做出伟大的公司。伟大的创业过程,往往都是在远离平衡态的位置上才能涌现出来,在平衡态附近往往很难做出有巨大突破性、颠覆性的成果。深圳保持着徐校长讲的年轻态,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然后不断地按照泽湘老师讲的精神去激励年轻人,才能创造很多必要条件,产生革命性、颠覆性的创新。

今天的很多颠覆性创新,是来自于向洋老师刚才(在IDEA大会上)介绍的一些激发人想象力的项目,特别是低空经济,有一种令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您是怎么不断地产生这些新的点,让它成建制地产生呢?深圳怎么能够做到这点呢?

沈向洋

刚才非常高兴听到徐老师、高老师他们对人才培养的看法,首先他们的看法我都非常同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学校的成功,最后是人才的问题。

刚才徐校长讲到深圳“四侠”,李泽湘是“扫地僧”,高老师也是顶尖高手,我这么多年非常有幸在最好的大学念书,在最好的公司工作,现在办最好的IDEA研究院,都是跟一批高手交手。我先谈一下武侠的体会,在人才培养上面,气势很重要,扬生讲的“势”,一个人的气势很重要。

我以前写过很多论文,2002年是这辈子第一次在国际图形学大会上发论文最多的,我很激动。(我)记得是在论文评审委员会的一个高尔夫球场,天空下着蒙蒙雨,我那时候心情很激动,就走到了一个小山坡上,当时豪情万丈,做了一首打油诗:拔剑在手,环顾四周,仰天长叹,敌人在哪里!

 


沈向洋在2022 IDEA大会论坛上发言

 

做一个行业、做一个领域,总要觉得非我莫属,我要做就必须要把他们PK下去,所以要aim high(目标远大)。

我稍微用我的方式来解释一下,我也跟我的同事讲,大家在一起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件事情,我们来干这些事情,小成功是必然的,大成功是偶然的。人一生只有这几年,总得要干件事情,如果能干点大事情,特别是在深圳这样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有这样的机会,一定要aim high。

高老师讲的内因和外因,内因就是你自己的驱动力。我一直讲,IDEA研究院要怎么弄下去,你得有一种危机感,危机感非常重要,这样你才可以奋勇向前。这是我们帮助优秀人才更加成功的一点体会。

“创都四杰”的人才寄语

 

张林

刚才向洋老师这番话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其实今天我们短短一个小时传递了很多信息,最后,如果能给深圳的人才一句寄语,能被我们的人才工作者、企业家们带走的take-away message,各位会讲哪句话?

 

沈向洋

我觉得就是aim high,到了(我)今天这个年龄,就更加意识到aim high的重要性,因为所剩时间已经不多了。

 

李泽湘

不惧失败,敢于去试。

 

高文

我觉得深圳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做好你自己就一定会成功。

 

徐扬生

刚才向洋说aim high,我给他稍微引申一下。古人讲的一句话非常好,叫做“志不强者智不达”。志不强,你的目标不高的话,你的智慧是达不到那里的。你目标在这里,你的智慧只能达到这里,目标在那里,你的智慧就在那里。所以志不强者智不达。

 

张林

谢谢四位导师(今天)给我们呈现了一场思维盛筵,使得每位深圳的人才都可以眼光高远、脚步坚定,同时作为我们内外双循环的窗口城市,我们凭海临风,相信我们在深圳不断聚集世界最顶尖的人才,未来可期!